体育课上,学生佩戴的手环能实时记录下该生的运动密度和平均心率两个数据。教师通过监测学生运动数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这是眼下大多数学校信息化给体育课带来的转变。在上海市实验学校,学生的运动数据还与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学生在食堂用餐的营养数据相结合,更加精准的数据输出,方便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当信息化走入课堂,能否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校园信息化建设十余年来一直在探讨的话题。日前,在上海市实验学校举行的《技术赋能课堂,数据驱动教学》展示活动上,与会专家们认为,通过对数据分析表明,教育信息化确实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效率。但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停留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应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下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学信息化提升教学效率

“学校的食堂分成了9个区域,还有三种套餐供学生们选择。”在一堂初中英语课上,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学生与集团内两所兄弟学校,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同上一堂课,学生相互分享了各自校园生活学习的场景。

除此之外,物理课堂上采用皮肤电设备辅助教学、英语课堂上使用Classin三校区在线协作、体育课上使用智能手环与学生健康数据联动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训练方案、数学课堂上基于学生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在线学习资源等。

据悉,上海市实验学校对学生的个性记录持续了三十多年,至今已积累了3万多条数据。通过对数据分析表明,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确实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效率。学校老师们通过这些数据全方位了解学生,识别学生优势潜能并加以引导,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海市实验学校副校长陈兴冶表示,上海市实验学校还从知识提取、教学调控、教学执行三个维度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各项指标,从而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能力诊断报告,助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信息化建设应指向学生素养的提升

学校通过捕捉每个学生脸上的微表情,以此推测学生学习状态;亦或是将学生在校园里的所有行为动作全部记录下来,建成数据库……这些看似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改变教学的做法,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张民生看来,并非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化变革。他解释说,学生的学习行为十分复杂,并不能通过单一的表情和某个行为表现出来。

张民生认为,想要通过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首先要判断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什么、学习情感是怎样的。

张民生还提及,信息化建设也应与时俱进,要与时下高中“双新”建设相结合,与国家人才培养的新目标相结合。他说:“课堂不仅是学生知识的起点,也是素养的起点,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不能单纯从知识获取的多少来评判,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对学生个性化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他还提醒说,捕捉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数据时也要注意,这些数据并非一成不变,所采集应是紧紧伴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动态数据。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也提及,信息化建设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换言之,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尤其是高年级的课堂中,师生除了关注知识本身之外,还可以就信息价值进行讨论,教师更多需要从教育意义的角度寻找教学目标。